Friday 28 February 2020

修心



得理不必争尽,留些宽容;
凡事不必做尽,留些余德。
多一些扪心自问,少一些争执指责。
多一些观心自省,少一些挑剔苛责。

与人为善,于己为善;
与人有路,于己有退。
他人有过不究,于人有恩莫念。
爱人先爱己,责人先问心。

Thursday 20 February 2020

无我





无我是佛发现五取蕴的共相之一,五蕴的共相是“无常、苦、无我”
; 什么是“共相”呢?共相是指共同特征。佛陀说“无我者非我、非我所,非我之我。”以不实之义为无我。当观受无常,如是观者则于受调伏欲贪、断欲贪(忿怒) ;当观识无常,如是观则识非我,非我所、亦非我体。

内观四念处、凡是集法都是灭法、修四圣谛:
此乃觉的集、此乃觉的住、此乃觉的灭;
此乃受的集、此乃受的住、此乃受的灭;
此乃思的集,此乃思的住,此乃思的灭;
此是色的集,此是色的住,此是色的灭;
此是行的集,此是行的住,此是行的灭。
破心中的欲望→五蕴欲、情欲,(宇宙世界)色欲,无色欲,和我执。
梵语ana^tman 或 nir-a^tman,巴利语anattan。又作非身、非我(凡夫认为心身中存在个“我”:把色、受、想、行、识是“我”,或者认为“我”在色、受、想、行、识中;而这种自我感觉,正是对身心错误认识)。南传上座部佛教 [1]  的论书《 [2]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3]  》说到:世界是由物质及精神现象组成,物质叫做色法,精神现象叫做名法。其中组成色法的最小单位是色聚,组成名法的最小单位是心、心所。色法、名法都是在非常快速的生灭着,一弹指间,名色法就生灭了上亿次。
同样,人也是由色法、名法构成,这里面没有恒常不变的我,没有灵魂。组成人的这些极其细微的色法与名法,一直都在那里不停的刹那的生灭着,根本就找不到一个不生灭的东西,也找不到一个叫做‘我’的实体存在,------这都是可通过修行(大念处经)亲证和亲见的。
“任何生命的身、心都在刹那不停地变化著,既有某一阶段的微小量变,也有不同生命形态之间的质变,质变也就是所常说的轮回,这中间没有一个不变的“我”存在。
四念处」在早期的佛教中的修行方法,北传汉译的『念处经』及南传巴利文第二十二经均有叙述。要义为如实观察,即「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但是在后期佛教,四念处被窄化为「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对治法,但易执彼端,其不净乎?其苦乎?无常乎?无我乎?岂可求之,当如实观之,不可妄定),在解脱烦恼的力道和效果上,减弱很多,其中的原因很微妙,有许多值得探究之处,如何经由四念处的修持而灭除烦恼,借此文略作介绍。
其实世尊在和外道修行时也达到非想非非想处定。不过那只是定,细微执着于有我而修的禅定(虽然说在那一个境界时确确实实没有了我这个概念,但是其“行”依旧幽微细潜的在发动,所以,在非想非非想定中,随着不同人的念妄动生发的不定,处于非想非非想的“有命”终究会在非常非常遥远的时间后重新从定中出来,且由于在非想非非想定中不执于有我,而“行"却也依旧发动,故从定中出来时,同分妄见与别业妄见重新边计执为我之凡人(主要是细微的无始来积累的别业妄见,同分妄见比较少)),所以当出来后又循流生死,反反复复。世尊察觉到非想非非想并不是终极的解脱之道,故而另寻正道。在菩提树下,不断反“观”一切,而不是像最初外道那样不执着于一切而入定,而是“观”一切如如不动而入定,故而在定中不会循流幽微的“行”,故而能进一步破执“识”(色,受,想,行,识,其中粗相主要在色,受,想,包括一些行,幽微的细相主要在行和无明所生的识)。因为外道的定实际上是依旧随流着幽微的行,和识在哪里反反复复的,而世尊“观”而入定,便能在定中察觉一切,不为一切所动,故而最终解脱。
色(觉、受、想、行)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渴爱在那里生起;(执取欲获得)各种色(觉、受、想、行)。
  于色、受、想、行、识染着缠绵,名曰众生。
  愚痴无闻凡夫,不如实知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不如实知故,乐著彼色,赞叹于色;乐著于色,赞叹色故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恼苦,如是纯大苦聚生,是名色集,受、想·行、识集。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何等为五?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愚痴无闻凡夫,不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不如实知故,于色所乐,赞叹,系著,住。色缚所缚,内缚所缚,不知根本,不知津际,不知出离。是名愚痴无闻凡夫,以缚生,以缚死,以缚从此世至他世;于彼亦复以缚生,以缚死。
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我于此五受阴,五种如实知。色如实知,色集、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如是受……。想……。行……。识如实知,识集、识味、识患、识离、如实知。云何如实知?诸所有色,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是名如是色如实知。
云何色集如实知?于色喜爱,是名色集,如是色集如实知。
云何色味如实知?谓色因缘生喜乐,名色味,如是色味如实知。
云何色患如实知?若色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色患如是色患如实知。
云何色离如实知?若于色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色离,如是色离如实知。
云何受如实知?有六受身: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是名受,如是受如实知。云何受集如实知?是受集,如是受集如实知。云何受味如实知?缘六受生喜乐,是名受味,如是受味如实知。云何受患如实知?若受无常、苦、变易法,是名受患如是受患如实知。云何受离如实知?于受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受离,如是受离如实知。云何想如实知?谓六想身。云何为六?谓眼触生想,耳、鼻、舌、身、意触生想,是名想,如是想如实知。云何想集如实知?谓触集是想集,如是想集如实知。云何想味如实知?想因缘生喜乐,是名想味,如是想味如实知。云何想患如实知?谓想无常、苦、变易法,是名想患,如是想患如实知。云何想离如实知?若于想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想离,如是想离如实知。云何行如实知?谓六思身,眼触生思,耳、鼻、舌、身、意触生思,是名为行,如是行如实知。云何行集如实知?触集是行集,如是行集如实知。云何行味如实知?谓行因缘生喜乐,是名行味,如是行味如实知。云何行患如实知?若行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行患,如是行患如实知。云何行离如实知?若于行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行离,如是行离如实知。云何识如实知?谓六识身,眼识身,耳、鼻、舌、身、意识身,是名为识身,如是识身如实知。云何识集如实知?谓名色集是名识集,如是识集如实知。云何识味如实知?识因缘生喜乐,是名识味,如是识味如实知。云何识患如实知?若识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识患,如是识患如实知。云何识离如实知?谓于识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识离,如是识离如实知。
所谓无明,云何是无明?谁有此无明”?舍利弗答言:“无明者谓不知,不知者是无明”?“何所不知”?“谓色无常,色无常如实不知,色磨灭法,色磨灭法如实不知;色生灭法,色生灭法如实不知。受、想、行,识(无常),受、想、行、识无常如实不知;如(受、想、行)识磨灭法,(受、、行)识磨灭法如实不知;(受、想、行)识生灭法,(受、想、行)识生灭法如实不知
若沙门、婆罗门,于色如是知、如是见;如是知、如是见,离欲向,是名正向,若正向者我说彼入。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若沙门、婆罗门,于色如实知、如实见,于色生厌、离欲,不起诸漏,心得解脱。若心得解脱者,则为纯一,纯一者则梵行立,梵行立者离他自在,是名苦边。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见;正见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见;正见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世尊告诸比丘:“于色当正思惟,观色无常如实知。所以者何?比丘于色正思惟,观色无常如实知者,于色欲贪断,欲贪断者说心解脱。如是受……。想……。行……。识,当正思惟,观识无常如实知。所以者何?于识正思惟,观识无常者,则于识欲贪断,欲贪断者说心解脱。如是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众生于色不味者,则不染于色,以众生于色味故,则有染著。如是众生于受、想、行、识不味者,彼众生则不染于(受,想、行、)识,以众生味受、想、行、识故,彼众生染著于(受、想、行、)识。诸比丘!若色于众生不为患者,彼诸众生不应厌色,以色为众生患故,彼诸众生则厌于色。如是受、想、行、识不为患者,彼诸众生不应厌(受、想、行、)识;以受、想、行、识为众生患故,彼诸众生则厌于(受、想、行、)识。诸比丘!若色于众生无出离者,彼诸众生不应出离于色;以色于众生有出离故,彼诸众生出离于色。如是受、想、行、识于众生无出离者,彼诸众生不应出离于(受、想、行、)识;以受、想、行、识于众生有出离故,彼诸众生出离于(受、想、行、)识。诸比丘!若我于此五受阴,不如实知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者,我于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不脱、不出、不离,永住颠倒,亦不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比丘!我以如实知此五受阴,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故我于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自证]得脱、得出、得离、得解脱结缚,永不住颠倒,亦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于汝意云何?色为常为无常耶”?答言:“无常”。“无常者为苦耶”?答言:“是苦”。“若色无常、苦,是变易法,圣弟子于中宁有是我,异我相在”?答言:“不也。“于汝意云何?如是受、想、行、识,为常为无常”?答言:“无常”。“若无常者是苦耶”?答言:“是苦”。“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圣弟子于中宁有是我,异我,相在不”?答言:“不也”。“当知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于一切色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是名如实知。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于一切识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是名如实知。
世尊告诸比丘:“色是无常,无常则苦,苦则非我,非我者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实知是名正观。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多闻圣弟子,于此五受阴非我、非我所观察;如是观察,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取故无所著;无所著故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相应部】[四八] 第六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五蕴及五取蕴,且谛听!
  诸比丘!以何为五蕴耶?
  诸比丘!所有色之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劣、胜、远、近者,名为色蕴。
  所有受之……所有想之……乃至……所有行之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乃至……名为行蕴。
  所有识之过去、未来、现在、内、粗、细、劣、胜、远、近者,名为识蕴。
  诸比丘!此等名为五蕴。
佛陀在《蕴相应·蕴经》(Khandha sutta)等经中解释五取蕴说:
  “诸比库,什么是五取蕴(pa¤cupādānakkhandhā)呢?
  1) 诸比库,凡任何色(Yau ki¤ci, bhikkhave,rapau),无论是过去、现在、未来、内、外、粗、细、劣、胜,还是远、近,是有漏的(sasavau),可执取的(upadaniyau),这称为色取蕴(ayau vuccatirapupadanakkhandho)。
  2) 凡任何受(Ya kaci vedana),无论是过去、现在、未来、内、外、粗、细、劣、胜,还是远、近,是有漏的,可执取的,这称为受取蕴(ayau vuccativedanupadanakkhandho)。
  3) 凡任何想(Ya kaci sa¤¤a),无论是过去、现在、未来、内、外、粗、细、劣、胜,还是远、近,是有
  漏的,可执取的,这称为想取蕴(ayau vuccatisa¤¤upadanakkhandho)。
  4) 凡任何行(Ye keci saikhara),无论是过去、现在、未来、内、外、粗、细、劣、胜,还是远、近,
  是有漏的,可执取的,这称为行取蕴(ayau vuccatisaikharupadanakkhandho)。
  5) 凡任何识(Yau ki¤ci vi¤¤aoau),无论是过去、现在、未来、内、外、粗、细、劣、胜,还是远、
  近,是有漏的,可执取的,这称为识取蕴(ayauvuccati vi¤¤aoupadanakkhandho)。
  诸比库,这些称为五取蕴(Ime vuccanti, bhikkhave,pa¤cupadanakkhandha)。”(S.3.4 [4]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众生於无始生死,无明所盖,爱结所系,长夜轮回生死,不知苦际。诸比丘!譬如狗,绳系著柱,结系不断故。顺柱而转,若住、若卧,不离於柱。如是凡愚众生,於色不离贪欲,不离爱,不离念,不离渴,轮回於色,随色转,若住、若卧,不离於色。如是受、想、行、识,随受、想、行、识转,若住、若卧,不离於(受、想、行)识。..
  凡愚众生,不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於色不如实知故,乐著於色;乐著色故,复生未来诸色。......乐著於识;乐著识故,复生未来诸识
犍度篇蕴相应
[八二] 第十 满月(汉译杂阿经卷二(大正藏二、一四b)中部经典一0九、一一0。)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东园鹿母讲堂,与大比丘众俱。
  二 时,世尊於十五日布萨满月之夜,为比丘众所围绕而坐於露地。
  三 时,有一比丘,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向世尊合掌,白世尊曰:
  “大德!世尊若许答我问者,我愿聊问世尊。”
  “比丘!然则坐於己座,而如所欲问。”
  四 “唯唯,大德!”彼比丘应答世尊。则坐於己座,而白世尊曰:
  “大德!有五取蕴,谓: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是,此事然耶?”
  “比丘!有五取蕴,谓色取蕴……
  五 “善哉,大德!”彼比丘欢喜、随喜世尊之所说,再问世尊曰:
  “大德!此五取蕴以何为根耶?”
  “比丘!此五取蕴乃以欲为根。”
  六 ……乃至……
  “大德!彼五取蕴即是取耶?以离五取蕴有取耶?”
  “比丘!彼五取蕴亦非即取,亦非离五取蕴有取。於彼有贪欲者,此,乃取。”
  七 “善哉,大德!”彼比丘……乃至……再问世尊言:
  “大德!於五取蕴,应有欲贪之差别耶?”
  “比丘!世尊当说,比丘!於此有一人如是思惟,谓:我於未来世得如是色,我於未来世得如是受,我於未来世得如是想,我於未来世得如是行,我於未来世得如
  是识。比丘!於如是五取蕴,当有欲贪之差别。”
  八 “善哉,大德!”彼比丘……乃至……更问世尊曰:
  “如何蕴名为蕴耶?”
  “比丘!以色之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劣、胜、远、近名为色蕴。以受……想……行……识之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劣、胜、远、
  近名为识蕴。比丘!以此等之蕴名为蕴。”
  九 “善哉,大德!”彼比丘……乃至……更问世尊曰:
  “大德!依何因、何缘名为色取蕴耶?依何因、何缘为受取蕴耶?依何因、何缘为想取蕴耶?依何因、何缘为行取蕴耶?依何因、何缘为识取蕴耶?”
  “比丘!以四大为因、以四大为缘,而为色取蕴。以触为因、以触为缘,而为受取蕴。以触为因、以触为缘,而为想取蕴。以触为因、以触为缘,而为行取蕴。
  以名色为因、以名色为缘,而为识取蕴。”
  一0 “善哉,大德!”彼比丘……乃至……更问世尊曰:
  “大德!如何而起有身见耶?”
  “比丘!於此处之无闻凡夫,不见圣人,不知圣人之法,不顺圣人之法,不见善知识,不知善知识之法,不顺善知识之法,以见色是我,我乃色有,我中有色、色
  中有我。见受……想……行……识是我,我乃识有,我中有识,识中有我。比丘!如是而起有身见。”
  一一 “善哉,大德!”彼比丘……乃至……更问世尊曰:
  “大德!如何而不起有身见耶?”
  “比丘!於此处有有闻之圣弟子,见圣人之法,知圣人之法,善顺圣人之法,见善知识,知善知识之法,善顺善知识法,不以色是我,我乃以色而有,我中有色、
  色中有我,不以受……想……行……识是我,我乃识有,我中有识,识中有我。比丘!如是而不起有身见。”
  一二 “善哉,大德!”彼比丘……乃至……更问世尊曰:
  “大德!以何为色之味?以何为过患?以何为出离耶?以何为受……想……行……识之味?以何为过患?以何为出离耶?”
  “比丘!缘色所生喜乐为色之味。色之无常、苦、变易之法,为色之过患。於色调伏欲贪、断欲贪,为色之出离。缘受……想……行……识所生喜乐,为识之味。识之无常、苦变易之法,为识之过患。於识调伏欲贪、断欲贪为识之出离
  一三 “善哉,大德!”彼比丘欢喜、随喜世尊之所说,而更问世尊曰:
  “大德!如何知、如何观者,於此有识之身及外之一切诸相,不起我慢、我所慢之随眠耶?”
  “比丘!如是以正慧作如实观色之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劣、胜、远、近之一切色,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体。如是以正慧作如实观受……想……行……识之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劣、胜、远、近之一切识,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体。比丘!如是知、如是观者,则於此有识之身及外之一切诸相,不起我慢、我所慢之随眠。”
  一四 其时有一比丘,心生思念:
  “如是色乃无我,受……想……行……识乃无我。[然]无我所作之业,何者之我应受?”
  一五 时,世尊心知彼比丘心之所思念,以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此处有一愚人,以无智、无明渴爱所碍之心,思惟能越师教而言,[谓:]“如是色乃无我,受……想……行……识乃无我,[然]无我所作之业,何
  者之我应受?”诸比丘!处处於彼诸法,受我质问之调练!
  一六 诸比丘!汝等於意如何?色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受……想……行……
  “识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无常者是苦耶?是乐耶?”
  “大德!是苦。”
  “无常、苦、变易之法者,以见於此,得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体耶?”
  “大德!不也。”
  “诸比丘!应如是以正慧如实作观。是故诸色之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劣、胜、远、近之一切色,乃非我所,非我,非我体。
  二二 受……
  二三 想……
  二四 行……
  二五 应如是以正慧如实作观。识之过去、未来、现在……乃至……远近之一切识,乃非我所,非我,非我体。
  二六 诸比丘!圣弟子以此名为减而不增,舍而不取,退而不近,离薰而不偏薰。
  二七 何以减而不增耶?以减色而不增,以减受……想……行……识而不增。
  二八 何以舍而不取耶?以舍色而不取,以舍受……想……行……识而不取。
  二九 何以退而不近耶?以退去色而不近,退去受……想……行……识而不近。
  三0 何以离薰而不偏薰耶?以离薰色而不偏薰,离薰受……想……行……识而不偏薰。
  三一 诸比丘!有闻之圣弟子,作如是观,以厌患於色,厌患於受……想……行……识,厌患而离贪,离贪而解脱,解脱而生解脱智,则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八一] 波陀聚落
  尔时,世尊住拘睒弥国瞿师多罗园。
  时,世尊清晨著下衣、持钵、衣,入拘睒弥乞食。行於拘睒弥乞食,食已,从乞食还,自收藏卧、坐具,持钵、衣,未告侍者,不顾比丘众,独去游方。
  时,有一比丘,於世尊出去未久,来至具寿阿难处,来而言於具寿阿难曰:
  “友阿难!世尊自收藏卧、坐具,持钵、衣,未告侍者,不顾比丘众,独去游矣。”
  “友!世尊自收藏卧、坐具,持钵、衣,未告侍者,不顾比丘众,独往游方时,世尊欲独住,任何人皆不得随从。”
  时,世尊顺次游方到波陀聚落。於此,世尊住於波陀聚落跋陀萨罗树下。
  时,有众多比丘,来至具寿阿难之处,与具寿阿难俱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言后,坐於一面。
  坐於一面之彼诸比丘,言具寿阿难曰:
  “友阿难!已久不亲闻世尊之说法。友阿难!我等欲亲闻世尊之说法。”
  时,具寿阿难,与彼诸比丘众俱,来诣波陀聚落跋陀萨罗树,世尊之住处。诣已,敬礼世尊,坐於一面。
  坐於一面时,世尊为彼诸比丘说法,教示、劝导,赞叹勉励,令之欢喜。
  尔时,有一比丘!心生如是思念:
  “如何知,如何观者,得无间尽诸漏耶?”
  时,世尊知彼比丘心之所思念,以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我思择而说法,思择而说四念处,思择而说四正勤,思择而说四如意足,思择而说五根,思择而说五力,思择而说七觉分,思择而说八圣道分。
  诸比丘!如是乃我思择之说法。
  诸比丘!如是我思择说法,时,此处有一比丘,心生是念:‘如何知,如何观者,得无间尽诸漏?’
  诸比丘!如何知,如何观者,得无间尽诸漏耶?
  诸比丘!于此处有无闻凡夫,不见圣人,不知圣人之法,不顺圣人之法,不见善知识……乃至……不随善知识之法,以见色为我。诸比丘!彼以见为行,此行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从何而生?从何而现耶?诸比丘!若於无明触所生之所受触者,於无闻之凡夫,生渴爱,依此而生行。诸比丘!如是彼行亦是无常、有为、缘无间尽诸起所生,彼渴爱亦是无常、有为、缘起所生。彼受……彼触亦是无常、有为、缘起所生。彼受……彼触亦是无常、有为、缘起所生。彼无明亦是无常、有为、缘起所生。诸比丘!如是知,如是观者,於无间尽诸漏。
  虽不见色是我,却见我有色。诸比丘!彼以见为行,此行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从何而生?从何而现耶?诸比丘!若於无明触所生之所受触,於无闻凡夫生渴爱,由此而生行。诸比丘!如是彼行亦是无常、有为、缘起所生。诸比丘!彼渴爱……受……触……无明亦是无常、有为、缘起所生。诸比丘!如是知、如是观者,於无间而尽诸漏。
  虽不见色是我,亦不见我有色,却见我中有色。诸比丘!彼以见为行。此行以何因、以何集、从何而生?从何而现耶?诸比丘!於无明触所生之所受触者,於无闻之凡夫,生渴爱,由此而生行。彼渴爱……受……触……无明亦是无常、有为、缘起所生。诸比丘!如是知,如是观者,於无间尽诸漏。
  不见色是我,不见我有色,亦不见我中有色,却见色中有我。诸比丘!彼以见为行。此行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从何而生?从何而现耶?诸比丘!於无明触所生之所受触者,於无闻凡夫生渴爱,由此而生行。诸比丘!如是彼行亦是无常、有为、缘起所生。彼渴爱……受……触……无明亦是无常、有为、缘起所生。诸比丘!如是知……乃至……尽诸漏。
  虽不见色是我,亦不见我有色,我中有色,色中有我。但见受是我,见我有受,见我中有受,见受中有我。见想……行是我,见我有行,见我中有行,见行中有我。见识是我,见我有识,见我中有色,见识中有我。诸比丘!彼以见为行。此 行以何为因……乃至……从何而现耶?诸比丘!於无明触所生之所受触者,无闻凡夫生渴爱,由此而生行。诸比丘!如是彼行亦是无常、有为、缘起所生。彼渴爱……受……触……无明亦是无常、有为、缘起所生。诸比丘!如是知,如是观者,於无间尽诸漏。
  不见色是我,不见受是我,亦不见想……行……识是我,以起如是见,[谓]此是我,此是世间,死后有我、有常、恒、永住而不变易之法。诸比丘!彼以常见为行。此行以何为因……乃至……诸比丘!如是知,如是观者,於无间尽诸漏。
  虽不见色是我,亦不见受……想……行……识是我,以起如是见,而虽不以为此是我,此是世间,死后有我、常、恒、永住不变易之法,但起如是见,[谓:]应非有我,非有我所,应非我、非我所。诸比丘!彼以断见为行。此行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从何而生、从何而现耶?诸比丘!於无明触所生之所受触者,无闻凡夫生渴爱,由此而生行。诸比丘!如是彼行亦是无常……乃至……诸比丘!如是知、如是观者,於无间尽诸漏。
  不见色是我,不见受……想……行……识是我,以起如是之见,但不以为此是我,此是世间,死后有我、常、恒、永住不变易之法,起如是之见,不以为非有 我,非有我所、非我、非我所唯疑惑、犹豫而不追究於正法 诸比丘!彼疑惑、犹豫,而不追究於正法为行。此行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从何而生、从何而现耶?诸比丘!於无明触所生之所受触者,无闻凡夫生渴爱,由此而生行。诸比丘!如是,彼行亦是无常,有为、缘起所生。彼渴爱亦是无常、有为、缘起所生。彼受亦是无常、有为、缘起所生。彼触亦是无常、有为、缘起所生。彼无明亦是无常、有为、缘起所生。诸比丘!如是知、如是观者,於无间尽诸漏。”
一~二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三 “诸比丘!对色如理作意,且如实以观色之无常性!诸比丘!比丘若对色如理作意,如实以观色之无常性者,则厌患於色。喜尽故贪尽,贪尽故喜尽。喜贪尽故 名为心解脱、善解脱。
  四 诸比丘!对受如理作意,且如实以观受之无常性!诸比丘!比丘若对受如理作意,如实以观受之无常性者,则厌患於受。喜尽故贪尽,贪尽故喜尽。喜贪尽故,名为心解脱、善解脱。
  五 诸比丘!对想如理作意,且如实以观想之无常性!诸比丘!比丘若对想如理作意,如实以观想之无常性者,则厌患於想。喜尽故贪尽,贪尽故喜尽。喜贪尽故,名为心解脱、善解脱。
  六 诸比丘!对行如理作意,且如实以观行之无常性!诸比丘!比丘若对行如理作意,如实以观行之无常性者,则厌患於行。喜尽故贪尽,贪尽故喜尽。喜贪尽故,名为心解脱、善解脱。
  七 诸比丘!对识如理作意,且如实以观识之无常性!诸比丘!比丘若对识如理作意,如实以观识之无常性者,则厌患於识。喜尽故贪尽,贪尽故喜尽。喜贪尽故,名为心解脱、善解脱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诸比丘!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不取於色由厌患、离欲、灭尽,而解脱,则名为正等觉者。诸比丘!慧解脱之比丘,亦不取於色由厌患、离欲、灭尽,而解脱,
  名为慧解脱者。
  诸比丘!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不取於受由厌患、离欲、灭尽,而解脱,则名为正等觉者。诸比丘!慧解脱之比丘,亦受之厌患……乃至……名为慧解脱者。
  诸比丘!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乃想……行……不取於识由厌患、离欲、灭尽,而解脱,名为正等觉者。诸比丘!慧解脱之比丘,亦不取於识由厌患、离
  欲、灭尽,而解脱,名为慧解脱者。
  诸比丘!於此,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与慧解脱之比丘,有何之差别,有何之特相,有何之殊异耶?”
  “大德!我等於法,乃以世尊为根,以世尊为眼,以世尊为依。大德世尊!愿显示此所说之义,诸比丘当从世尊闻而受持。”
  “诸比丘!然则!谛听!善思念!我当说。”
  “唯唯,大德!”彼诸比丘,应诺世尊。
  世尊乃如是说曰:
  “诸比丘!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乃令起未起之道,令生未生之道,说未说之道,知道,觉道,悟道。诸比丘!如今诸弟子,随於道,随从而成就。
  诸比丘!此乃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与慧解脱比丘之差别,特相,殊异是。”
一一 如‘我今为色所食:我於过去世,亦为色所食,如今现在为色所食。我若乐著於未来之色者,则我於未来世,亦应为色所食,乃如今现在为色所食。’彼如是思择、则不顾过去之色,不乐著未来之色,则於现在之色向厌患、离贪、灭尽。
  一二 如‘我今为受所食:我於过去世,亦为受所食,乃如今现在为受所食。我若乐著於未来之受者,则我於未来世亦应为受所食,乃如今现在为受所食。’彼如是 思择,则不顾过去之受,不乐著未来之受,则於现在之受向厌患、离贪、灭尽。
  一三 如‘我今为所想所食……
  一四 如‘我今为行所食,我於过去世,亦为行所食,乃如今现在为行所食。我若乐著未来之行者,乃如今现在为行所食。我若乐著於未来之行者,则我於未来世,亦应为行所食,乃如今现在为行所食。’彼如是思择,则不顾过去之行,不乐著未来之行,则於现在之行向厌患、离贪、灭尽。
  一五 如‘我今为识所食,我於过去世,亦为识所食,乃如今现在为识所食。我若乐著未来之识者,则我於未来世,亦应为识所食,乃如今现在为识所食。’彼如是 思择,则不顾过去之识,不乐著未来之识,则於现在之识向厌患、离贪、灭尽。

Saturday 9 November 2019

可有,可无;可去,可留!


鎏金岁月,遇人无数,

你在乎的人,不一定在意你,

你挽留的情,终究是说断就断,

你珍惜的东西,逃不过时间的洗礼,

生命中,

那些经历的人或事,

都不值得在意,

他们的到来,

只为教会我们一些什么,

是必然的因果,命中的定数。




很多时候,

那些不在乎你的人,

纵使拿出十二分的真诚,

在他眼里,

依旧廉价。




当你的热忱被冷漠对待之后,

或许心痛,或许不甘,

但你仍会选择离开,

因为,

那时的你已经明白,

捂不暖的心,劳心费力亦无用,

所以,

一切就都变得,

可有,可无;可去,可留。




人生如瓶,

物品越装越多,

总有装满的一天,

到那时,

总要做出取舍,

如若紧握住不放,

瓶子便会破裂。




好的人生,

都应学会精简、善用减法,

要明白,

所有的相遇,

不过是过客间的交替,

无需执念过多,

没有阳光,

就学会享受风雨的清凉,

没有鲜花,

就学会感受泥土的芬芳,

没有谁,能成为谁的永恒。



生命中,

人来人往,无影无踪,

悲伤离合,终是曾经,

过往已成定数,留恋伤神,

明天无法预料,多想无用,

我们该做的、能做的,

只是把握当下,

至于,

那些错过的、无望的,

与其念念不忘,

不如放过自己。




这蹉跎光阴,

教会我们的是:

将美好留在心底,淡淡记住就好;

把悲伤抛于脑后,永久遗忘最好;

不为过往沉沦,不为将来迷茫,

诸多事物,淡然随意,

可有,可无;可去,可留。



Tuesday 5 March 2019

A grateful heart is a beginning of greatness. 感恩的心是伟大的开始。




It is an expression of humility. 
It is a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uch virtues as prayer, faith, courage, contentment, happiness, love, and wellbeing.

这是谦卑的表达。
它是发展祷告,信仰,勇气,满足,幸福,爱和幸福等美德的基础。

Tuesday 9 October 2018

静的力量



静,是一个人的心态,
为人沉稳而内敛,
做事妥帖而实在。

静,是一个人的品质,
对人平和而宽容,
对事明白又冷静。

静,是一个人的善良,
低调睿智不张扬,
通透懂事不张狂。

静,是一个人的豁达,
处变不惊不争执,
临危不乱不躁动。

静,是一种智慧,
安定人的心魂,
修炼人的素养,
稳定人的情绪,
磨炼人的睿智。

静,是一种沉淀,
懂得避让,不随便参与斗争,
懂得体谅,不胡乱揣摩心意,
愿意包容,不轻易发生矛盾,
知道轻重,不随意口出妄言。

静是什么?
是豁达,是放下,是坚持,是追求!
放下尘世的喧嚣,
于自己的心海修篱种田。
知道自己的目标,
不被人的思想轻易左右。

静,在于等,
一件事当时是一种想法,
过后可能是另一种想法,
能静的人会忍,
能忍的人不会因为冲动犯错,
伤害了不该伤害的人。

静,在于悟,
有些人表面是一种作风,
背后可能是另一种态度,
能静的人会看,
不是用眼而是用心去体会,
能悟出轻重远近。

为人急躁,易被人看穿,
做事安静,能得人赏识。
静是一个人的法宝,
可以化解愤怒的脾气,
可以减轻内心的不安,
可以改变思维的混乱。

其实,外面的人怎么对你,
不是苦乐的根源,
始作俑者是你自己。
遇到问题,静一静,
听到事情,醒一醒,
不要太惊慌,不要想当然,
安静时的决定,才是最正确的,
淡定中的选择,才是最有利的!

Thursday 24 May 2018

Life is a JOURNEY, not a Destination...




It's not what we have in life,
but who we have in our live that matters.

It matters not how long we live, but how.

You only live once, 
but if you do it right, 
once is enough.

Life is what we make it, 
always has been, 
always will be.

Live your beliefs and you can turn the world around.

Be in love with your life 
- every detail of it.


Monday 19 June 2017

生命中,总有些遗憾,弥补不了



生命中,
总有些遗憾,弥补不了;
人生中,
总有些意外,避之不开
生活,
有太多的情非得已,
太多的无可奈何。
学会乐观,
别让琐事,挤走快乐;
别让压力,影响心情;
别让情绪,淡了笑容
上天是公平的,
当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
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如果上天一时忽略了你,
关上门的同时,
也封闭了那扇窗,
那么,
我们就画一扇窗给自己。
人生才有得以喘息的机会,
希望才有枝可栖,
一切还没有来得及实现的梦想,
才可以在心灵的窗前,
翩然翻飞。
百年岁月,
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长,
在一场场遗憾里,
光阴就少了,
在一次次徘徊中,
时光就没了。
不要把名利的追逐,
当成人生的重点。
美好生活,
是一场抵达,是一次超越,
就是简单到幸福。不要把心中的恨,
埋的太深,宽容大度也是一种慈悲。
无论你是谁,
只要活在这个世界,
人生的哪一个季节,
都不可以省略;
生命的过程,都不能迟疑;
生活的伤痛,就不可能没有。
在自己的人生中,
不论多少事情过不去,
也要让自己的心情过得去。
懂得选择,才能幸福;
懂得大气,才能快乐;
懂得承受压力,才能撑起生命的坚强。